枕禿、夜啼、煩躁易怒……當嬰兒出現這些癥狀時,不少家長第一時間就會聯想:孩子是不是“缺鈣”了?
近年來,各類補鈣產品的“轟炸式”廣告宣傳,拉動了“全民補鈣”的熱潮,不少人認為即使不缺鈣,服用補鈣產品也能強筋壯骨,有益無害。
然而,兒保科醫生指出,不能只靠癥狀來判斷是否缺鈣,一般來說,嬰兒通過食用母乳或配方奶,就能滿足日常所需的鈣量,盲目補鈣不僅會增加腎臟代謝負擔,還會影響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
此外,大家通常所認為的“缺鈣”現象,很多時候是由于缺維生素D導致。維生素D不足,會造成鈣無法被吸收,但過度補充維生素D則會產生異位鈣化等問題。
摸骨頭知“缺鈣”?
香港醫生不建議補鈣
最近,軒女士四個月大的寶寶出現了“腿抖”的問題,加上孩子之前就有枕禿,她馬上就想:孩子是不是需要補鈣?到了醫院,當得知軒女士每天母乳喂養孩子6-7次,每次近150毫升后,醫生表示,每天喂養的母乳中所含鈣量已經足夠了,孩子腿抖需考慮其他病因。
深圳市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醫生黃于娟表示,在經濟條件不好、奶制品供應不足的時代,缺鈣的現象常有發生,現在營養水平好了,但很多人的觀念依然陳舊。“香港的醫生很少會診斷孩子缺鈣,也不會建議補鈣,但在大陸,很多非兒科專業出身的醫生常常摸摸孩子的骨骼就斷定孩子缺鈣了。”
黃于娟說,缺鈣的情況大多出現在農村,在沒有吃奶或很早開始吃輔食的孩子中。“0-6個月的孩子每天需要300毫克的鈣,7-12個月的孩子還要再多100毫克。”黃于娟告訴記者,一般1000毫升母乳或配方奶中所含的鈣已經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檢測并非很準確
關鍵看攝入和吸收量
如何檢測孩子體內的鈣含量?深圳市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科主任、兒科學博士劉一心表示,目前沒有一個非常準確的測量方式,血鈣、骨密度等都只能作為一個參考。黃于娟則介紹,小年齡組一般不進行骨密度檢測。“骨質沉淀需要時間,不足六個月的新生兒做骨密度檢測容易偏高,不夠準確。”
“不能僅靠一些癥狀就斷定孩子缺鈣,首先應該看孩子攝入和吸收鈣的量,如果攝入的量夠了,吸收也沒問題,就不可能是缺鈣。”黃于娟醫生告訴記者,平均每天有30個出現了所謂“缺鈣現象”的孩子被家長帶來就診,其中大概不到30%的孩子是真正缺鈣的。
黃于娟介紹,需要額外補鈣的情況,大多出現在早產兒、多胎兒或是足月小樣的嬰兒當中,而且補鈣時最好使用單一的鈣劑或鈣片,如果同時補多種元素反而會抑制吸收。“最好是缺什么補什么,很多人都想花一分錢補多樣元素,但像鈣和鋅都是二價離子,同時在體內反而會抑制吸收。”
“枕禿”就是缺鈣?
缺維生素D才是真相
“很多大家以為的缺鈣現象,其實是由于缺乏維生素D引起的。”劉一心介紹,維生素D有助于鈣的吸收、儲存及利用,如果鈣的攝入量充分,但缺乏維生素D,還是會出現多汗、夜驚、好哭、枕禿或環形脫發等現象,嚴重的還可導致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劉一心指出,每日攝取400-800UI維生素D可預防佝僂病的發生。黃于娟建議,如果是純母乳喂養的孩子,在出生兩周后即可通過食用魚肝油補充維生素D。
劉一心還提醒家長,應多加強孩子的戶外活動,接受陽光照射時,皮膚中的無活性維生素D可轉化為有活性,在機體內發揮作用。黃于娟估算了一下,每天照射陽光兩個小時,皮膚組織可合成200-300UI的維生素D。劉一心介紹,家長帶孩子戶外活動時,存在曬太陽時間不夠、皮膚暴露不夠充分等問題,而部分家長隔著玻璃給孩子曬太陽也是一大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