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醫護人員生二孩,兒科人才流失嚴重“全面放開二孩,政府希望我們加大服務量,但實際情況是我們的任務重了,戰斗力卻下降了。”黃松明告訴記者,南京市兒童醫院現有2037名員工,85%到90%是女性職工,900多個護士中大部分都是女性,醫生50%以上也是女性,35歲以下的職工占了全院職工的70%,“他們也是全面二孩政策的受益者或者說是積極參與者,如果一個女同志懷孕了,產假、哺乳假都是少不了的,我們醫院就陸續有醫護人員懷上二孩,這客觀上造成了戰斗力的下降。”
黃松明說,壓力增大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兒科醫護人才的流失,“我前幾天看新聞,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會長接受采訪,根據他的了解,中心醫院的兒科跟其他科室相比較,工作量是別人的1.48倍,但是平均收入只是其他科室的46%,說明整個兒科勞動強度大,但是收入水平低。你怎么吸引人家來兒科,又怎么讓兒科醫生不流失?”黃松明告訴記者,兒科醫生的流失可能還不如兒科護士的流失嚴重,“醫生專業對口,但是護士干這科或者那科都是一樣的,各家醫院的兒科護士每年都有大量流到別的科室,這么說吧,就算我收入沒增加,但是我的勞動強度降低了。還有的護士去了基層,因為基層給你進編;一般大醫院年輕護士是進不了編的;此外基層政府是托底的,像我們政府是不托底的,年輕護士去基層收入也有所保障,而且勞動強度降低,醫療糾紛也會相應減少。”
呼吁加大對兒科投入,在米粒上雕刻為啥價格不能高
黃松明認為,政府應該加大對兒科的投入,并不是建多少醫院,也不是買多少兒科儀器設備,而是有一些兒科和其他成人科室區別對待的政策。“現在掛號費分12塊、22塊、35塊三檔,為什么兒科的掛號費不能比成人稍微貴一點?而且不是通過增加老百姓的負擔,政府可以給家長醫保或者保險支付得更多一點。打個比方,由12塊漲到15塊,目前我們城鎮居民報銷9塊,自己支付3塊,那你報銷12塊,自己還是支付3塊,相當于政府多貼3塊,這不是給我醫院的,而是哪個提供的醫療服務多就拿到這3塊,這樣除了兒科醫院外的醫院都愿意辦兒科,讓人家的兒科都有生存發展的機會。”
政府是否應該加大對兒科的投入,黃松明說他覺得十分必要,“就像你在一個蘋果上雕刻一朵花,在核桃上雕刻,在米粒上雕刻,肯定是不一樣的,兒科手術就像在米粒上雕刻,跟成人比起來難度大風險大,為什么價格不能高一點?當然還是通過醫保支付、政府轉移支付的方式實現,不能轉嫁到老百姓頭上。現在6歲以下的孩子看病國家多承擔30%,6歲到12歲就跟成人一樣了,其實這個年齡區間的孩子看病相較于成人風險還是大的。”黃松明同時建議多給兒科醫生相應補貼,“目前3年培訓中央補貼3萬,省補貼2萬,地方1萬,醫院層面不可能向兒科醫生傾斜給予更多補貼,怕其他科室有意見,因為同工同酬,但如果是政府多補貼一點,專門給兒科醫生,那就沒有問題了。”
兒童醫院不是整體搬遷,只是重心西移
去年,南京市兒童醫院河西分院建成,早前也有消息稱今年6月底醫院將整體搬遷到河西,對此,黃松明說“不切實際”。“目前9個科室在河西,一天最少400多個病人,最多已經達到800多個,但是制約我們的主要還是交通問題,間隔時間過長的有軌電車和一班并不靠近醫院的公交車顯然不能滿足,我們不敢把門診大面積鋪開,餐飲配套更是幾乎沒有,只能在自助售貨機上買幾瓶水,至多還有快餐面。醫院有一個在建的下沉廣場將會配備少量餐飲,但是周邊的配套還需要政府層面去完善。”
“不能說整體搬遷,只能說重心西移,河西分院建筑體量比較大,但是床位只有1100張,而廣州路是1400張,河西設計容量門診是8000人次,廣州路2000人次,河西手術室有26間,這邊只有14間,所以門診會逐漸朝那邊移,以手術為主的外科移過去,但是考慮到那邊床位少,廣州路肯定要做補充,所以內科以及不依賴手術室的科室應該還在這邊。”
黃松明還告訴記者,和周邊聯系比較多的醫院建立“醫療聯合體”也是兒童醫院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避免所有人大病小病都朝一個地方擠。“浦口醫院發展兒科的時候就是我們派專家去的,現在越來越多到周邊醫院去設點,指導它們在當地就能救治常見病和多發病,疑難雜癥送過來。我們目前在鎮江、馬鞍山等地都有醫療協作。未來90%的病在社區或是區縣醫院解決,這就是所謂的資源下沉,也有益于更好地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