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手機輻射的雄性實驗鼠更容易患罕見的大腦和心臟腫瘤。這是美國政府支持的一項大型研究獲得的研究結果。不過,先別急著把手里的手機扔在一邊,因為研究結果在科學界引起了廣泛質疑。手機輻射致癌風險可能是“低頭族”共同的擔憂。不過,這事兒依然沒有定論。

老鼠實驗能否“平移”到人?
在手機輻射致癌風險問題上,科學界至今莫衷一是。
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宣布,手機輻射屬于“可能致癌物質”。其部分依據就是以人為對象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手機輻射與神經膠質瘤和聽神經瘤具有潛在聯系。
不過也有科學家質疑,手機產生的非電離輻射如何能夠導致癌癥。因為非電離輻射的能量不足以將電子從原子上剝離,也就難以對細胞產生危害。另外,FDA也曾聲明,此前研究只找到“有限證據”說明手機輻射增加了癌癥危險。
“美國國家毒理學計劃”的實驗數據雖然與之前的研究結果有所呼應,但它存在的另一個問題是,以動物為研究對象的實驗結果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平移”到人類身上?
值得期待的是,已經有科研團隊在嘗試直接研究手機輻射對人類健康的風險。其中一項研究在5個歐洲國家跟蹤近30萬人的手機使用習慣,同時監測癌癥等疾病的發生情況。不過目前這些研究都還沒有結果。
美國南加州大學流行病學家喬納森•薩米特預測,最新結果會激發更深入的研究。在薩米特看來,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暴露于手機輻射環境中,對其進行理解十分重要,而且人們應該知道,手機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可接受的風險“紅線”在哪里。
中國防輻射服的誕生契機來源于電磁輻射研究領域劉尚合教授團隊的一個課題。劉教授家中一只懷孕貓咪喜歡睡在熱電視機頂,結果產下的小貓畸形率遠高于其他貓咪,遂有了防輻射服理論開發和發展,并最終實現民用化。

雖然手機輻射是否致癌沒有定論,科學界也存在分歧。但是電磁輻射危害性卻得到科學界的廣泛認可。電磁輻射區別于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在孕期是要絕對遠離的,胎兒在承受過量的電離輻射后,畸形率顯著上升。電磁輻射作為可恢復性輻射傷害,上時間呆在電磁輻射復雜的環境,人會顯得疲倦。有些特別工種,比如機房檢修,高壓電維護人員是必須選擇電磁防輻射服的。成年人對電磁輻射的耐受度要強于發育期的胎兒,孕婦在懷孕期本身就容易疲勞,過量的電磁輻射還是會影響胎兒的發育。防輻射服穿肯定比不穿要好,廣大家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