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0點剛過,一臺與時間賽跑的接力手術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進行。9個月大的嬰兒誤吞一枚開著口的別針14小時,連轉兩家醫院,最終在兒科 醫院多學科團隊協作下成功取出別針,嬰兒化險為夷,目前生命體征穩定。
九月齡的小男嬰床頭有著一塊帶有別針的小手帕,4月20日上 午,母親發現手帕上的別針不見了,雖然男嬰未出現明顯不適,但父母懷疑他誤吞了別針,隨即送至江西省兒童醫院就診,胸片結果顯示,一枚呈V字形的開口別針 卡在男嬰的食道里,針頭向上,醫生建議馬上轉院接受治療。
14小時后,連轉兩家醫院,男嬰被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收治。“必須盡早 取出異物”,兒科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王玉環表示,由于嬰兒太過年幼,食管細小脆弱,別針卡住的位置又比較特殊,手術的難度不小、風險很高,“開口的別針 一旦刺傷血管,很有可能發生大出血等險情危及生命。我們聯合了消化內科、五官科、普外科和心胸外科醫生聯合會診,但任何一個科室都不敢單獨手術。”
家長十分著急,孩子太過年幼,哪里承受得了“開胸之痛”,多學科團隊本著對患者最小傷害的原則,果斷制定了“胃鏡檢查并取出異物”的手術方案,然而,在進行 胃鏡檢查時,在食管及胃內未發現別針,而在十二指腸降部發現了別針。但最為危險的是,這枚別針針頭朝上開著口,如果不能及時取出,隨著腸管的不斷蠕動,別 針很有可能刺穿腸壁造成腸穿孔,進而導致腹膜炎、敗血癥、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異物位置特殊,十二指腸降部空間狹小,而 別針開口很大,在一次次調整別針位置后,慢慢把別針從十二指腸降部取出。” 據王玉環醫生介紹,整個手術過程中,格外小心,牽拉異物的過程中,患兒只是黏膜受到了輕微的擦傷,并無大礙。嬰兒的各個組織器官都十分嬌嫩脆弱,更加考驗 醫生的技術水平和臨床經驗,必須膽大心細,動作精準無誤,才能確保孩子安全。
在醫生護士護工所有人的通力合作下,半小時后,胃鏡下取別針手術成功了,別針被取出的那一刻,手術室里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消化科主任黃瑛教授提醒,消化道卡入尖銳物品,家長應及時將孩子送往專業醫院救治,以免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及腸梗阻等。專家呼吁,三歲以下孩子自我把控能力比較差,最好不要玩各種小物件,防止意外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