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造假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收視率、論文、翡翠、文物等等,只要有真幾乎都有相應的假。近年來,微信公眾號的流行更是為造假提供了便利,一些微信公眾號大V為賣貨牟利,通過“假科普”、“假評測”的方式為產品做營銷。看似有理有據的假評測,使得眾多消費者紛紛中招,尤其是一些“跟著微信大號養娃”的新手爸媽,在愛子心切的促使下最容易掉進“假評測”的大坑,輕則輕白花錢買沒用的母嬰用品,重則可能危害到寶寶健康,“假評測”危害之大不得不防。
奶粉類假評測:奶粉合格不合格,全靠“大V”一張嘴
奶粉是寶寶每日的口糧,不能喝到母乳的寶寶,奶粉可以說是最重要的營養來源了。愛子心切的家長總想給孩子最好的營養,某些母嬰和評測類微信公眾號就是抓住了家長的這一心理特點,散播國外的奶粉比國內的好,弄幾款奶粉產品,僅僅根據配方原料就寫出一篇洋洋灑灑的所謂評測,實際上是售賣自己平臺的產品或者為金主做營銷,一步一步將家長引入設好的圈套中,達到令其購買產品的目的。如此不負責的散播謠言,只需要一個“筆桿子”,而想要辟謠卻屢辟不止。
事實上,食品檢測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情,遠遠不是消費者和大眾媒體想象的那樣容易。要得到可靠且有意義的結果,至少需要信息發布的資質即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意見的通知》、樣品的真實性需要經過廠商的確認以及檢測機構是否具有檢測資質等諸多條件。某些“三無”的微信公眾號僅憑一張嘴就肆意發布所謂的評測,家長一定要擦亮雙眼,不要被其蒙蔽。
維生素AD假評測:用“過量”作噱頭,用假數據忽悠人
維生素AD是從寶寶出生起,醫生就建議每天補充的營養素。市場上嬰幼兒服用的維生素AD和維生素D產品種類很多,難免會出現不正當的競爭行為。在國內缺乏監管的情況下,一些(評測類)微信公眾號打著法律的擦邊球來謀取私利,發表詆毀競爭對手的文章或者制造“假評測”,比如這些標題黨:《維生素AD每天吃會中毒?XX還能給孩子吃嗎?》、《XXX國產維生素D評測結果出來了,你給寶寶吃的可能不合格!》等等,誘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的家長點擊,然后通過一系列假數據或者“野雞”數據,乃至所謂專業背景人士的片面說辭,詆毀其他同類產品,散播競爭產品維生素A過量,寶寶不用補維生素A等等謠言,制造出看似合理的維生素A或維生素D評測結果。通過對比,家長會發現該評測公眾號的網上商城中售賣的所謂**海淘產品,正是評測中最優質、最合格的那一款,是巧合?還是預謀?更無恥的是該評測推薦的產品,包裝上寫著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提示:FDA并不對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做保證。評測是假,賣貨是真,滿滿都是營銷套路。
細心的家長還會發現,這些微信公眾號評測文章的結尾都會附上一句:本次檢測結果只對樣品負責。樣品是否經過企業提供?監測機構是否符合資質?統統沒有標注。做戲做**,有的微信公眾號會說通過歐洲某第三方機構檢測,這個第三方檢測機構是否有藥品檢驗資質,所用的檢測方法是否是藥品檢測方法?這些都不能保證,檢測結果何來保證?
關于維生素A的含量問題是很多家長非常關心的。通過觀察,小編發現,不管是某些微信公眾號還是某些代購最喜歡詆毀的就是伊可新維生素AD滴劑(就因為伊可新是國內維生素AD產品的NO.1),理由無非是斷章取義得出的“過量”,中國寶寶不缺乏維生素A的片面言論等抹黑標簽。
其實任何營養素都有合理的補充劑量范圍,也都有過量中毒的標準,維生素A每天攝入5-10萬IU,連續服用六個月以上,才可能導致慢性中毒;而維生素D每天攝入2-5萬IU,連續數周或數月,可能產生慢性中毒。換算一下也就是每天要吃幾十粒伊可新,連續吃半年才可能慢性中毒。所以維生素D也會過量,怎么這些賣貨的大號就只盯著維生素A說呢?這其中的套路,一眼便知!
而對于大號所說的維生素A不缺乏的問題,那更有臨床研究數據“打臉”。我國嬰幼兒維生素A缺乏率仍高達50%,比佝僂病的患病率還要高,而這些數據,還包括北京、浙江、福建這些發達地區,大號們更是為了賣貨“人工屏蔽”了缺乏現狀!
國外真的不補維生素A,只有維生素D嗎?當然不是啦,只是因為大號只賣這款維生素D呀!其實國外發達國家,會經常食用強化維生素A的黃油、燕麥等等食物,還有含維生素A和鐵的復合維生素補充,也非常重視維生素A的健康作用。
益生菌假評測:實驗成分偷梁換柱,枉圖蒙蔽消費者
補充益生菌是近年十分流行的“綠色生態療法”,在嬰童營養界更是“網紅”般的存在。如此炙手可熱的產品自然逃不過假評測、假科普的黑手。比如,某些評測以鹽酸兌水來模擬胃酸,再把益生菌放進兌水鹽酸中來測試益生菌的活性,由此證明哪款益生菌活性更高。而合成科學的胃酸環境還需要胰蛋白酶等等復雜成分,如此簡單粗暴的評測,不僅無知更加不可信!
此外,有些評測大號,為了證實自己的可信度,在視頻網站上演示所謂益生菌評測實驗:將葡萄糖和蔗糖等同,把碳水化合物含量當做糖含量,以此來評測哪款益生菌產品更適合寶寶食用,實在無知至極!要知道葡萄糖是嬰兒必須的碳水化合物類物質,提供和儲存能量,構成組織及重要生命物質,而蔗糖和其它添加糖均為空白能量食物,與齲齒、肥胖有關,嬰幼兒最好限制使用和添加。這些評測類微信大V,為牟利可謂手段用盡。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千萬不要盲目相信所謂微信母嬰大V或者評測大V的片面之言,要清楚微信公眾號不是慈善機構,不會白白貢獻科普文章,閱讀時一定要擦亮雙眼、仔細辨別,最好多關注一些具有專業醫學背景的育兒科普賬號,例如戴耀華、張思萊、蔣競雄等育兒專家撰寫的公眾號等等,畢竟,寶寶健康發育還需要家長科學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