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東門寶華、白馬也有童裝市場,深圳“萬眾城”服裝批發市場有限公司是大型現代化股份制商業企業。該市場位于龍華鎮民治路,機荷高速公路,梅觀高速公路,吉華路,布龍路等大小干道交錯,文通極為便利市場,自設專線交通車致深圳火車站,配套經營貨物托運中心,距"大發埔”火車站不到1500米,倉儲及商用寫字樓懼全,適應品牌商拓展國內及深圳市場的需求。
該市場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一期工程位于“萬眾城1一3樓及萬眾城農貿市場2--4樓”共計約6萬平米。
“萬眾城”市場作為服裝批發業的一支新軍,旨在填補深圳本地市場之空白,鞏固廣東服裝批發市場在國內領先地位,加強南北服飾的對流,融洽南北服飾文化。
該市場主要組織深圳、東蕪、珠江三角洲及港、澳、臺地區的大眾品牌,運用項目影響力打開全國市場,項目全面運作服裝將達2000種品牌,2萬余種款式,商品結構主要以時尚、流行產品為主,輔助經營平價廣場和精品推介區。商品款式較為接近港臺等國際服飾潮流,時尚性強,總體商品在價格及文化含量上具有一定的優勢,現時東莞、深圳、惠州等地己有700余家生產廠商申請加盟,有近300家企業或批發商已獲得入場經營資格。
該市場運作以“大商業”的概念操作,營業賣場為全開放式經營,統一形象,統一員工管理與統一宣傳,統一裝修風格;引進P0S系統進行營運管理,逐步將本項目過渡為一大型的服裝批發展示中心,服飾文化交流中心。
深圳童裝品牌發展之路始于1996、1997年,相對女裝而言,起步較晚,在生產規模、品牌知名度上,無法與女裝相提并論。據記者了解,迄今為止,有關部門還沒有系統地統計出深圳童裝業發展的相關數據。深圳服裝行業協會的趙子益說:“以前我們協會對童裝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今年3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上,參展的童裝品牌共有近50家,僅深圳品牌就占了將近一半。看到那么多童裝品牌仿佛在一夜之間冒出來,我們感到很驚訝,童裝業的發展速度比我們想象中快很多。”
從品牌的數量上說,深圳的童裝業確實給人實力雄厚的直觀印象,但實際狀況并沒有這么樂觀————深圳童裝品牌絕大部分都走休閑路線,價格定位都在幾十元到200元之間,風格雷同,千人一面,造成品牌之間的差異微乎其微,弱化了整體的實力。據業內人士透露,深圳品牌在國內一些城市認可度因此有所下降,比如目前武漢幾家大型商場已經拒絕繼續引入深圳童裝品牌,他們說:“深圳的品牌都太像了,只要一、兩個品牌就足夠了!”相較而言,上海的童裝品牌就各具特色,這是深圳童裝行業應該反思的。
那么,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局面?從童裝品牌的經營者來說,經營者的非專業和短視,影響了品牌風格的多元化發展。1996、1997年童裝業起步的時候,童裝尚以批發為主,存在大片空白。深圳早期的童裝品牌都存在這樣的共識:“那時候是一個賣方市場,只要有家店面,只要是件衣服,就能統統賣出去。錢太好賺了!”
隨后的一兩年,隨著男裝、女裝市場日趨飽和,許多企業將童裝視為“服裝業最后一塊蛋糕”,都不約而同地把目光瞄準了童裝,一部分童裝企業就由原來的女裝企業轉產而來。除此之外,其他行業的經營者也過來分一杯羹,比如開銀行的、買玩具的,相繼打出進軍童裝的旗號,一時間童裝業急速擴張,從1997年到2000年,三四十家品牌企業紛紛出爐。
童裝業之所以能吸引這批經營者,無非是其巨大的市場容量和清晰可見的利潤空間,換句話說,許多經營者就是想借機撈一把,難免急功近利。眾所周知,短期內最快速和最穩妥的盈利方式便是看準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款式,照搬過來投入生產。于是,大部分企業都不愿意投入資金搞產品的設計開發,寧愿在款式上全面模仿歐美,或者干脆互相抄襲,導致童裝業還停留在抄襲、挖人等低層次的競爭上。
另一方面,從童裝的設計師而言,目前國內幾乎沒有童裝設計專業,大部分設計師都是以前都是從事女裝、男裝設計,具備相當高的專業水準的童裝設計師為數不多。
當然,業內人士也指出,童裝風格的雷同與深圳人的整體品位相關。一家童裝企業的市場部經理談道:“我們品牌最初比較歐化,銷量就不太好,現在也變得市場化。企業要生存,必須要有市場,不可能生產一大批曲高和寡的衣服堆在倉庫里,F在你看深圳的童裝市場,大紅大綠就是好賣,越土越受歡迎。有時候設計得稍微灰暗一點,比如黑白灰的搭配,絕對賣不掉。
雖然有一部分深圳的家長喜歡給孩子穿高級灰,追求優雅和簡潔,但那樣的家長不會買本土品牌。購買本土品牌的家長,審美觀還停留在10年、20年以前,這個群體對童裝的風格具有絕對的話語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