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在現實中被許多人看好,模仿他人的成功模式,更是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誕生的依據,此類企業缺乏對 市場應有的前瞻性眼光,更甚者連眼前的市場變化都表現得反應遲鈍。事實上,市場的動態性往往使經驗變得一文不值。說到廣告,許多企業心里最沒底的是付出與 回報的比例,加上不少媒體出時常出賣公信力,廣告的可信度在降低,使企業在廣告問題上愈發冷淡,能在廣告營銷上有所作為的中小企業難得一見。
中小企業對廣告的忌諱是客觀事實,其根本原因在于廣告對銷售的幫助很小,投放了廣告卻沒能從中得到 銷量的回報的現象很普遍。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多種營銷渠道都在做,就是做好的渠道不多,廣告也是其中之一。與找幾個業務員去外面跑一跑對比,盡管收效甚 微,經營者們往往認為后者更簡單易行。在各種營銷渠道上,廣告營銷普遍不被中小企業所看好,這一現象既是廣告界的悲哀,也是中小企業的一大損失。雖說各種 營銷渠道都能夠使品牌得以滲透,但影響力是無法和廣告相提并論的。
企業要做好各種營銷渠道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廣告營銷,它需要更多的智慧。幾個鏡頭或三言兩語或一 篇短文等小小展示,就要發揮出拉動線下銷售的作用,看起來真象變魔法式的,做起來自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許多企業在營銷過程中把“誠信”掛在嘴邊,把自己 的實力夸大其詞,用許多來路不明的榮譽包裝自己,做起廣告來也不例外,展現出一個十全十美的企業形象,最終卻是企業自我陶醉,員工熱血澎湃,市場反應冷 淡,企業空忙一場。當然,這樣的結局不僅僅是中小企業的廣告無知,更有廣告業的深層因素,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中國有了商業廣告以來,全國經濟的快速發 展使廣告業成為很大的受益者,龐大的市場需求拔高了中國的廣告行業,使廣告業的真正高端人才產生大量缺口,許多廣告公司里頭會說順口溜的就叫策劃、找一篇 文章四處套用也稱文案,廣告公司只會賺錢卻無力為企業做好廣告。
對銷售而言,廣告是短期效應,因而它也必須實現快速見效。對中小企業的廣告更是如此,不能夠立竿見影就意味著廣告費成為無法得到彌補的損失。要讓廣告成為低投入高回報的營銷渠道,就要研究以下方面:
首先,抓準消費者的興趣點。如上面所說的那類失策廣告,廣告主就是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了消費者需求 的焦點所在,以及消費者對企業產品或服務的接受過程。許多企業的設想是在廣告上體現“我很正規,很誠信,消費者就會放心,也就會接受產品或服務”,把“讓 消費者信任企業”作為廣告的中心思想。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消費者很難通過你的廣告表達就產生信任,而是對你的廣告內容產生興趣后,才會去了解你的產品或 服務,對產品或服務滿意后才考慮你的企業是否可靠,也就是說在消費者的“信任”之前,還有“興趣”、“了解”的前置過程和條件。消費者的興趣點是從消費者 的需求和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全球品牌網-中去提煉的,這就要求企業和廣告公司要真正掌握消費者的需求和關注重點,對廣告所指向的產品或服務的構成細節把握 清楚,對同類產品或服務能從細微處對比,挖掘出差異之處和絕對優勢的要素,集中一個點全力突破,切忌含糊不清和面面俱到。
消費者的興趣點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時期對同一產品有不同的側重點。如汶川地震前買房的人不會太關注抗震等級、媒體沒報道“地溝油”之前食客不會在意酒店的廚房等等,所以對消費者興趣點的研究是做廣告的前提和基礎。
其次,促使消費者快速反應。許多中小企業在開業之初會狂風暴雨般地砸一段廣告,過后就煙消云散,這 種做法不是廣告營銷,而是賭徒心態,當本身并不寬裕的口袋一空,前期的廣告不能實現原先的期待,對廣告就產生恐懼心理,最終肯定死得很慘。另一種做法是時 斷時續的投放廣告,沒有全盤計劃,這種做法也不是把廣告當作營銷渠道,而是向人們告知“我還沒死”罷了。
廣告本身的作用就是快速傳播,做了就得有明顯的效果。許多廣告人會對客戶說“廣告不是立馬見效的, 它的影響和作用是長久的”。因此,“廣告預熱”之說也在廣告業風行起來,這是多好騙取廣告費的理論啊,甚至有人把阿里巴巴投向央視的數千萬廣告說成是“預 熱廣告”,而且是為電子商務市場“預熱”。關于阿里巴巴的“廣告預熱”說,事實上也沒有得到作為廣告主的阿里巴巴的認可,其高層人士表示投放廣告“只是給 阿里巴巴和雅虎搜索做廣告”。在資訊高度發達的今天,要消費者對企業的零星廣告保留較長時間的記憶,簡直是比登天還難。如果你的“預熱”廣告能打動消費 者,也就自然能快速見效,當消費者在你的廣告之初都毫無反應時,又談何“預熱”?還能有什么長久的影響可言?比較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執行廣告營銷計劃的 過程中,做好每一期的廣告,讓消費者在你的廣告發布后立即作出反應,在短短幾天里發揮應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