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中國企業逐漸認識到了工業設計的巨大作用。以珠三角為例,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愿意為工業設計花錢,而以前它們認為這是浪費。許多中小企業主認識到,僅僅依靠OEM做代工,總有一天會被淘汰,只有堅持原創設計,企業才有希望。
不過,談及中國產品整體賣相不好的問題,王受之卻認為,主要問題并不在于工業設計的水平怎么樣,而 在于體制的完善和對智慧產權的保護水平。“土里土氣的產品是有的,但是中國企業給國外著名品牌加工的產品卻十分地道。其實蘋果電腦的iPod 和三星電子的產品基本上都是在中國生產的,因為對外國的產品我們有嚴格的管理體制,有嚴格的智慧產權的保護,因此為國外著名品牌加工的產品可以達到國際水 平。而對于國內的設計,我們則缺乏足夠的保護和營造一個合適它發展的土壤,導致缺乏創新、假冒偽劣橫行,體制是關鍵。”
《新營銷》記者在對珠三角相關企業采訪的過程中,也聽到了類似的聲音。“產品給人笨頭笨腦、土里土 氣的感覺,并不完全是設計的原因,還有成本和工藝。”廣州原子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志亮說,在他們合作過的客戶中,既有外資廠家,也有內地的中小企業,雖 然設計效果差不多,但是產品生產出來之后的效果卻有很大的差別,內地企業的產品往往給人檔次低的感覺,其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成本制約。“現在許多企業走進了 死胡同,發現再不做工業設計的話,可能就無法發展下去了,它們的工業設計意識提高得很快。但與此同時,它們又發現工業設計加大了成本壓力,讓它們無法承 受。”為降低成本,現在許多中小企業在設計上以抄襲為主。梁志亮說:“在這個市場上,對一個市場接受程度比較高的產品進行抄襲,基本上不會虧本,可以避開 新產品開發的風險。”
另一個制約因素是工藝落后。“在設計界以外的人看來,蘋果電腦的設計對其大賣居功甚偉。但我與設計 界同行交流的時候,我們都認為,如果僅僅從設計理念來看,iPod、iPhone并不能說特別好,關鍵是設計師的理念、構想能夠通過生產工藝完美地表達出 來。比如說,蘋果電腦的產品,其表面材質、材質的表現形式、連接處的處理,可以說近乎完美。反觀國內的電子產品,設計上是能夠做到很好的,但是在生產工藝 上卻達不到很好的效果,于是一些電子產品便成了畫虎不成反類犬。”梁志亮說。
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中國企業的工業設計意識正在逐步提高,但是要真正發揮工業設計在企業營銷上的作 用,就必須加強工業設計管理。設計管理并不是說讓工業設計師管理企業,而是說企業家管理工業設計,更多地關注工業設計在企業內部的協同性、動態發展性,通 過工業設計與企業營銷戰略的良好對接放大產品的競爭優勢。比如,韓國三星電子斥資數億美元以改善電冰箱、洗衣機、手機等產品的外觀、觸感、功能,借助市場 調查引導產品設計,并由此獲得了巨大的回報。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臺灣地區以勞動密集型的外向加工工業為主,生產的產品被視為質次價低的大 路貨,然而,如今臺灣地區已經成為全球著名的模具開發基地、全球電子產品的重要產地。在臺灣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工業設計功不可沒。這對于幾乎處在相同位 置、為OEM諸多弊端而苦惱的中國內地企業來說,多少會有一些啟發。
縱觀全球,當許多國家把工業設計作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投入巨額資金,并在產業政策上予以扶持的時候,中國企業沒有理由依然把自己局限在價格廝殺、營銷概念炒作等低層面的競爭上。
“中國企業和設計界還不懂得如何真正地建立自己的品牌,我們還沒有史蒂夫·喬布斯這樣的人,還沒有 這樣的企業家。急功近利,急于走捷徑,對于規模生產的考慮大于對品牌價值的考慮,其實是薄利多銷的觀念在作祟。我們在技術上投入少,在基礎科學研究上投入 更少,因此表現在產品上就是后勁不足,除了模仿、抄襲,沒有什么辦法能夠突破,最后我們國家就成了一個規模化生產的大國,卻沒有品牌優勢。”王受之說。
工業設計,對于中國企業來說,任重而道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