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世界牛奶日”(6月1日)來臨之際,5月30日上午,我省舉辦了”世界牛奶日”、“乳品營養周”公益宣傳暨名優乳品展示活動。據省奶協人士介紹,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給河北奶業乃至中國奶業帶來了沉重打擊后,我省奶業經過近兩年的恢復和調整,在幾個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
一是奶牛規模養殖步伐加快。截至一季度末,全省奶牛存欄173萬頭,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83.6%。
二是奶站規范化管理扎實推進。全省取締不合格奶站886個,新建奶站524個,全省共有奶站1844個,全部達到相關標準,并發放了《生鮮乳收購許可證》。
三是大部分奶站已由乳品企業經營托管、監管。
據介紹,目前,省內乳品企業正在平穩恢復,各項經濟指標有所回升。一季度全省58個入統乳制品企業中有16個企業虧損,同比降低23.8%(去年同期21個)。一季度全省乳制品產量58萬噸,同比增長18.81%。其中:液態奶產量49.8萬噸,同比增長19.85%;奶粉產量 1.5萬噸,同比增長105.75%。據質監部門抽查結果顯示,一季度我省乳制品質量合格率達100%。
不過,奶源供需不平衡,缺乏緊密型的利益鏈接機制、乳制品銷售不暢、企業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仍然是影響我省奶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其中,產業鏈利益分配不平衡、奶農養殖積極性受挫,是事關質量安全的根本,這一問題尚待破解。
據介紹,奶業產業鏈與糧食生產、畜牧等傳統農業相比,屬于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其涉及飼料生產、良種培育、奶牛飼養、牛奶收購、冷鏈運輸、牛奶加工等各個環節,屬于第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展的聯動產業,鏈條較長。從我國奶業發展狀況來看,目前雖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但并沒有合理的產業鏈利潤分配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從整個產業鏈分析,奶源供應環節的投入約占整個奶業產業鏈的60%,加工環節占25%,流通環節占15%,而從利潤分配來看,這三個環節的利潤分配比例為1∶3.5∶5.5。可見,奶牛養殖環節的投入和利潤分配嚴重倒置,這是導致質量安全問題的根本原因。目前,乳制品銷售市場競爭激烈,大眾乳制品終端價格多年未動,出現了“奶比水賤”的現象,而上游成本卻逐年上漲,使乳企利潤攤薄。處于產業鏈上游的奶農,更是感覺奶牛養殖成本高、利潤低、風險高、話語權低,從而影響了養殖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