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切順利,下個月,陳遠榮所在的澳優乳業股份有限公司將與索迪雅簽訂正式協議,成為這家法國主要的乳制品企業聯盟公司的股東之一。
這個新身份,能給澳優帶來法國當地穩定的奶源,索迪雅在歐美等市場的渠道,及其在嬰幼兒奶粉及相關食品方面的研發能力。這些正是頭頂“國際品牌”光環的澳優所缺乏的。
巴黎之約
6月中旬,澳優與法國主要的乳品商索迪雅集團旗下子公司諾蒂柏歐(Nutribio)訂立意向書,雙方將成立合營企業澳優愛達力(AusnutriaNactalia)。
按照計劃,該合營企業前期的投資總額將為100萬歐元,澳優將以現金出資50%,諾蒂柏歐則以商標所有權約定價值出資50%。合營公司的產品由諾帝柏歐制造生產,實施雙品牌的市場推廣和國際化的銷售策略。此外,澳優還與諾蒂柏歐約定,在未來三到六個月內,待索迪雅完全持股諾蒂柏歐后,澳優再購買諾帝柏歐10%股權并逐步增持其股份。這樣借道諾帝柏歐,澳優與索迪雅的關系將更近一步。
諾蒂柏歐原由索迪雅與法國愛特蒙聯盟(EntremontAlliance)共同成立,有27年之久。主要從事嬰幼兒奶制品、功能型成人奶粉及營養品等研發生產。今年6月初,索迪雅全面收購愛特蒙所持諾蒂柏歐的股份。
澳優CEO陳遠榮6月23日接受本報采訪時介紹,雙方就上述合資事宜已經談了一年多,期間雙方進行了十次互訪、調研以及股東、管理層之間的溝通。
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澳優就一直在尋找合作對象。陳遠榮透露,澳優分別與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奶資源豐富地區的多家企業進行了洽談,有的甚至都到了盡職調查階段。最后為何選擇諾蒂柏歐?陳遠榮說,一是它在嬰幼兒奶粉等領域的研發能力;二是其已在48個國家鋪建的渠道;三就是它背后的母公司索迪雅。
索迪雅已在歐盟擁有超過8500家牧場。并購愛特蒙后,索迪雅年收集鮮奶量已突破50億升。再加之,索迪雅旗下的優勢產品——嬰兒液態奶,是澳優未來想嘗試的產品新方向。
扶正身份
熟悉澳優的人說,它的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品牌運營。而與索迪雅的合作,只是澳優品牌戰略布局的一步。
銘泰銘觀總經理勞兵分析說,澳優成立之初在澳洲注冊了品牌 “澳優”,并借助國外的奶源基地完成奶粉加工,然后在中國國內銷售。“源自澳洲”的廣告宣傳,讓外界一度以為這是家來自澳洲的乳制品企業,即便其定價超過了雅培、惠氏等公認進口嬰幼兒奶粉品牌,仍有消費者來買單。
得益于高端定位、“洋品牌”宣傳,從2006年開始,澳優進入快速成長期。資料顯示,上市之前,2006年到2009年上半年,澳優主營業務收入和凈利潤,都實現了100%以上的增長。而此時,國內其他的嬰幼兒奶粉生產商還主要是自建廠、生產奶粉、做品牌推廣這一傳統的經營模式。并且市場上的國產嬰幼兒奶粉多以中低端為主,高端市場幾乎被洋品牌壟斷,排前四位的品牌為美贊臣、惠氏、多美滋、雅培等。澳優是少有的緊隨這一陣營之后的國產品牌。
2009年10月,澳優登陸港交所,成為繼蒙牛乳業后第二家在港上市的內地乳企。
也就在澳優春風得意之時,事實的另一面被揭開:澳優的前身2003年成立于湖南長沙,“澳優”在澳洲也只是注冊時間不長的新品牌,產品僅在中國國內的銷售。2009年10月中旬,關于澳優“假洋品牌”的爭論接踵而至。
此后,澳優高層在多個場合為“洋品牌”的宣傳做解釋,但仍掩飾不了澳優在產業鏈上的軟肋。
上游奶源沒有自有化,一直依賴塔圖拉(Tatura)及MurrayGoul-burn兩家澳洲乳制品生產商作為主要奶粉供應商。一旦供應商奶粉缺貨或暫停供應,澳優的經營將面臨“斷頓”;研發投入不夠,雖然澳優堅稱與塔圖拉合作研發,但輿論更傾向于它的角色是中間貿易商;澳優產品僅在中國國內銷售,難以與其“國際品牌”形象相匹配。
其實,澳優早已意識到這些問題。在2009年上市之時,澳優高層就曾明確表示,將用上市募資的30%投資或收購上游奶粉相關資產。
接下來,澳優急需做出的變化是,獲得更多的優勢奶源,提升新品研發能力,迅速闖入國際市場,完成“洋品牌”由內而外的大換血,扶正身份。
陳遠榮說,在社會分工的背景下,澳優應該是做產業鏈上自己最擅長的部分。他承認,對于一個希望在既有市場格局中迅速搶位的企業來說,合資、并購將是澳優完成扶正身份的捷徑。“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市場,已經擁有這些產業鏈環節的優勢資源,與這些市場中的主要企業合作,將使澳優在整個產業價值鏈上更有競爭優勢。”
不過,所有的“借船出海”都因為海外合作方的不可控因素而隱藏著變數。乳業專家陳渝提醒,包括海外合作方的實力、合作中雙方利益關系平衡等,這些問題都需要時間來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