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重重,是我國一些玩具出口企業處境的寫照。無論是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的上漲還是能源價格飆升,亦或是國際市場的風云變幻,似乎每一樣都能把一家玩具出口企業推下懸崖。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幾乎每家企業在談到用工問題時都有著說不完的愁苦。"現在工廠的工人難招啊!我廠生產的毛絨玩具大多是需要人工縫合的,但是廠子里總有些機器前是空著的。"揚州某毛絨玩具生產廠家的負責人童先生對記者說。
輕工商會玩具分會秘書長薛萌介紹說,勞動力缺乏是目前我國玩具出口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玩具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很大,但是,如今一些年輕人在走出校門后并不愿意進入工廠當工人。玩具廠里的工人更多的是40歲上下的中年人,他們雖然在工藝上更為熟練,但是從體力和精力上卻不及年輕人,對企業提高產能有一定的限制。"由于對自身生產能力欠缺信心,企業對于數額較大的單子望而卻步,這成為令很多企業頭疼的問題。"薛萌說。
企業內遷困難多
由于沿海地區勞動力價格上漲,近些年,一些企業開始考慮把產業重心向內陸省份轉移。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5年前就開始在內地一些成本較低的地區建立生產基地。不過企業內遷也并非一帆風順。有些玩具企業向記者表示,進軍內陸要克服的難題很多。雖然內陸勞動力價格低,但是其相應的生產水平也比較低,企業需要進行相關的培訓才能正式投入生產。這在時間和金錢上都需要一定投入。
另外,內陸城市缺乏完整的產業鏈。許多產品必需的輔料和配件都需要從沿海城市運輸到內陸,而出口也需要從一些港口城市取道,運輸成本大大增加。市場難測加價渺茫"產品加價無疑是很多玩具出口企業的愿望,但是基本均難以實現。"薛萌介紹說。面對成本上漲的壓力,提價是企業最直接的減壓辦法。但是,面對出口企業的要求,國外客戶以雙方共擔風險為理由大多不予以接受。
薛萌進一步介紹說,雖然我國今年1~7月的玩具出口量和同期相比增幅較大,但是利潤并沒有因此增加。再者,今年的出口高增長是基于去年金融危機造成的出口量下降,屬于恢復性增長。另外,玩具產品不是普通的易耗品,有一定的局限性,金融危機帶來的消費觀念的轉變使得歐盟、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玩具銷量減少。因此,國際玩具市場恢復尚需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