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共享單車在國內市場的火熱,自行車開始逐漸成為國人出行的代步工具,成為我國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首選方案。
ofo共享單車自進入城市市場以來,因為設計簡單、重量輕的特點被用戶熟知,但是也正是ofo的低成本、簡單粗暴的機械鎖設計,使得小黃車車輛損毀現象越來越嚴重,用戶體驗越來越糟,幾乎出現“無車可騎”的局面。
戴威曾經說過,共享單車是對原有的組織形式,也就是用戶個人或者家庭單純購買一輛自行車的改進和優化,從效率層面和信用層面提升居民的出行效率和所有權的轉換,人人都有使用權,隨時隨地都能騎行。

然而事實卻是,有大量的小黃車要么被刮壞車牌停放在小區樓下私人使用,要么被用戶搬進家里。因為ofo共享單車比較輕,容易搬動,而且開鎖方式簡單,只要記住密碼了,以后都可以繞過app直接解鎖騎行。而且這樣的現象并不少見。

除了公車私用、惡意破壞等不文明現象也隨之產生。據了解,由于ofo共享單車的成本大約200元一輛,車身設計簡單,使用的材質都是普通單車的等級。故而車輛質量也不怎么經騎,有報道稱ofo共享單車的損壞率高達39%,就連ofo創始人都很擔心。
此前有媒體曝光北京朝陽區一個ofo共享單車維修點,一公里長左右的路段,ofo小黃車覆蓋了300多米,近萬輛被損壞的共享單車堆積在一起,看起來是自行車“墳場”一般,頗為觸目驚心。據維修師傅透露,“大部分被破壞的單車都是人為的,車牌二維碼損毀的情況比較多,還有零部件丟失、私加車鎖、輪胎或者腳蹬子壞掉等情況。修單車最困難的是換車胎,如果碰到輪胎壞了的情況,要先看看能不能補上,實在不行的話只能換個輪胎了。”
ofo共享單車一方面被用戶私藏私用,一方面損毀嚴重回收維修,能正常用于騎行的車輛少之又少。另外,由于沒有配置gps系統,車輛即使壞了不能騎行,ofo方面也不能即使收回維修。于是用戶經常會遇到不能騎行的ofo。

微博有網友就吐槽要騎ofo得經過很多道程序,首先要看看車胎有沒有氣,再看鏈條有沒斷,接著看腳踏板在不在,再摸摸座位有沒針頭,最后掃碼,結果發現鎖壞了。
這位網友幾乎是“生動形象”地概括了ofo目前的狀況。已經有很多網友表示,即使ofo再好騎,也要對ofo“粉磚黑了”,現在路上幾乎看不到能騎的車。
古有李白感慨:“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如今有ofo用戶感慨:“噫吁嚱,危乎多哉!騎ofo之難,難于上青天!”不知ofo何時才能來修“棧道”給ofo用戶騎小黃車呢?再不重視和解決自身問題,恐怕ofo很難留住用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