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案例來看,IT廠商A公司在渠道扁平化操作中遇到了五個方面的重要問題:第一,對分銷商來說,雖然分 銷商來自最終客戶的業務比重增加到了70%以上,但是分銷商對渠道的影響力開始減弱,贏利也開始減少,不得不重新回頭經營老渠道;第二,A公司扶持起來的 二批商對業務的貢獻率不明顯,且自身盈利不足,喪失對廠家的扁平化政策的熱情;第三,A公司推出的新品并非突破性革新,分銷商不愿意在新品推廣上出大力, 因而渠道后續力不足;第四,A公司分銷商的售后服務沒有廠家監控,不能保證統一、規范的服務,造成負面影響;第五,A公司渠道成本大大增加,但收益并非如 意,反而導致渠道無序化發展。
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A公司認定“渠道扁平化”能解決其競爭問題進而操之過急是問題的關鍵,這也是受到市 場大環境所影響的。目前,營銷界“渠道扁平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大有一番未來渠道均為扁平渠道的感覺,尤其是IT行業,營銷模式變換如同過家家一樣隨便。 紛紛認為現在扁平化未成氣候只是時機未到,幾年內渠道必扁平化無疑,早一步就是先行者,先成功者。可是事實會真的如此嗎?概念的炒作并非能主導現實的市場 環境。
對于A公司來說,其渠道扁平化運作失敗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廠家對扁平化的期望過高,導致 盲目、快速改制,導致矛盾集中爆發,且毫無防御機智;二是市場的需求不能拉動扁平化銷售,導致其運作成本過高,反而給自身、分銷商和二批商造成三方面的損 失。從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A公司的產品與IT界手機等快速消費電子產品的市場需求拉力不同,推廣的力度比較大,而且產品本身的利潤也不高,不足以支撐渠 道扁平化模式,至少在短期內A公司無法形成較短銷售鏈扁平化。
渠道模式是由產品性質決定的。常規來說,利潤低,產品拉力小靠規模效益的產品適合渠道成本低的批發 渠道,而利潤高、產品拉力大的產品適合走扁平化渠道。例如MP3、手機、數碼相機、筆記本等產品屬于快速消費電子產品,消費者購買之后可以直接用,所以它 的渠道在理論上是可以扁平化的,在性質上允許,關鍵還要看廠商的運營模式和操盤能力能否對市場收發調控自如,也就能否直接面對市場;而相對來說,PC市場 的DIY產品(包括硬件、軟件)則不同,它一般是由多種不同品牌的產品組成,這些配件要由銷售商匯集作為一個集中平臺,提供解決方案,可以有Inter的 芯片、華碩的主板、七彩虹的顯卡、希捷的硬盤、菲利普的顯示器、明基的DVD、雙飛燕的鍵鼠等等組成。這不可能由某一個廠商的物流平臺來提供,最多也只能 做到一定程度,這一塊兒沒有辦法實現扁平化,那么扁平化即無法取得戰略上的全面勝利。
渠道模式的調整是視市場成熟度而調整的。渠道模式并不是廠商可以任意根據競爭的激烈程度和成本的需 要而延長或縮短的,它的變化都要取決于市場和渠道的成熟程度。而且,千萬不能枉想一種渠道模式就可以適應所用的產品和服務,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市場、不同 的經銷商都要有自己最適合的模式,強行調整為統一的所謂標準模式,在理念和操盤能力沒有達到之前都是得不償失的。案例中A公司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一刀切” 模式,導致最后的渠道無序化經營。
渠道運營重心的操盤能力是決定渠道扁平化的關鍵。一般來講,渠道都有經營重心,而在IT行業常規的 重心是在分銷商這邊,它是否具備一定的資金勢力、分銷能力、先進理念,是決定渠道模式的重點關注因素,趕鴨子上架的結果就是雙方得不償失。A公司無視其分 銷商的能力,引導他們做終端客戶,結果就是其分銷商喪失了在傳統渠道的話語權,雖然終端客戶達到70%,但是其綜合贏利水平未必會強于以前,因而,其分銷 商無奈之下也只好回頭重新來過。于己于人,都是得不償失的做法。
總之,A公司渠道扁平化最大的問題就是無視渠道現狀,過分以自我為主,片面搞“一刀切”的渠道模式,導致三方無利。在這種情況下,建議A公司作以下方面的調整,緊急剎車,降低損失,并借勢調整渠道模式,達成改革目的:
第一,撤銷分公司,原則上恢復原有渠道模式,務必先撥亂反正,讓渠道先有序經營,可轉而在品牌推廣和媒體公關上做文章;
第二,重新核算市場需求和贏利水平,選擇市場需求度高和相對成熟的市場做試點,并培養幾個有勢力、有市場、有理念的二批商為區域總代理,尋求合適的渠道發展模式,成功之后再作推廣;
第三,原有產品走原有渠道,開發一個全新的高利潤產品配合營銷團隊培育扁平化渠道;
第四,完善A公司內部營銷體系,研發、推廣、銷售、客服整合運營,塑造服務品牌。
第五,增強自身團隊學習或者請外腦培訓,提升銷售隊伍和經銷商水平,為后續發展奠好基礎。
我們要認識到,渠道扁平化并非解決營銷瓶頸的必勝圣經。上述五項建議中,首要的就是要止住形式惡化,防止被競爭對手乘勢甩開。然后尋求良策,且莫再有跟風、臆斷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