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的資產包括:三鹿集團的土地使用權、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等可持續經營的有效資產,以及三鹿集團持有的新鄉市林鶴乳業有限公司98.8%的投資權益。
在隨后原三鹿集團總部的新聞發布會現場,參與現場競買的三元集團黨委副書記范學珊表示,此次三元競拍三鹿,耗費時間不到半個小時,共經歷了五次競價。
此前,受收購三鹿消息刺激,三元股份曾連續出現多個漲停。三元在此前的公告中曾這樣詳述:收購三鹿,三元的產品結構可更加完善,奶粉產能將迅速擴張,通過對三鹿集團原有銷售渠道的有效整合,將具備產品跨區域大規模發展的能力,市場份額有望持續提升。三元收購成功后,換得三鹿留下的百億元市場空間。
三元收購三鹿之,會大補還是傷身,結果尚不可知。或許,已經完成“蛇吞象”的三元,當前正忙著的是如何改善“消化系統”,在磨合上多下工夫,而忽視了三鹿對三元的輻射效應。
三鹿對三元的輻射效應,或許才是三元最應當重視的事情,畢竟決定三元收購三鹿成功的不是資產,不是政府,而是市場,是消費者。
三元收購三鹿后,是成為新三元,還是成為舊三鹿,這是消費者最為關注的事情。當消費者在購買三元時,腦海中出現的是三鹿,那么,我們的消費者還敢買三元嗎?
應當看到,近期國家輕工業振興計劃出臺時,身為受益行業的乳業,光明和伊利股價一度漲停,乳業板塊整體上漲超過3%。三元股份的表現卻游離于板塊之外。2月16日復牌后,連續的漲停板顯示強勁動能。而隨著拍賣日臨近,股價走勢卻逐漸向下,政策利好似乎已無作用。
機構分析認為,這與三元計劃收購三鹿,現金流緊張,可能存在資金缺口有關。目前,三元初步擬定將以定向增發方式募集收購資金,“吞下”三鹿已不成問題,但接下來,三鹿的大量員工、產能擴張的大舉投入等,都是三元面臨的壓力。錢的問題只是表面困境,更深層的問題是如何磨合。
據報道,目前在三鹿遍布石家莊的各個奶粉工廠里,工人們已開始對“歇假”半年的機器進行常規清理維護。在原三鹿集團最大的液態奶生產基地——乳品二廠,6條生產線上運送的全是“三元”的奶制品。
業內人士提出,三鹿產品以奶粉為主,三元產品以巴氏奶為主,經營模式差異較大,合得好是種互補,合不好很容易松散垮掉。三元股份在公告中也坦承,競購后可能帶來產品質量風險,如果管理不善,將對公司的產品競爭力和未來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縱觀過去10年中國奶業的跳躍式發展,就與國內乳企管理水平、奶源建設等明顯不相匹配。日積月累的“消化不良”,終于演化成“食物中毒”。在奶業開始復蘇時,空地眾多,不注意自己的“胃口”大小,很可能重蹈覆轍。
并購三鹿后的三元,是否有解決三鹿輻射的良藥,人們拭目以待。如果這場并購最終演變成另一個怪胎的三元,或者新三鹿,這不僅是三元的悲劇,三鹿的悲劇,更是全人類的悲劇!
